本系统支持永续盘存制,暂不支持定期盘存制。
本系统对每一种项目的交易,「同时」处理并记录存放在多个储位的多种项目的「成本」与「数量」,而非把「成本」与「数量」「分开」处理。
永续盘存制:
又称帐面盘存制。成本的计算先后次序,即每一位系统使用人生成会计分录的先后次序。随时处理成本资料,并立即反应存货的成本、数量。
适用:先进先出、后进先出、移动加权平均成本计价。
仅设一【存货】科目用以记载期初存货及进货事项。存货的进货时,不借记【进货】科目。
销货时除记销货收入外同时借记【销货成本】贷记【存货】。
每年至少应实地盘点存货一次,以确定实际存量与帐上存量是否相等;若有差异,应查明原因,并在帐上作调整分录。
采用本制度,可以严谨控管存货。
定期盘存制:
又称为「实地盘存制」。在会计期末盘点完毕后,以批次方式,一次计算全公司全部与存货相关的交易,并生成成本分录。成本的计算先后次序,由每一笔交易资料的「日期」和「时间」决定。存货的最新成本、数量,只有在月底或下个月初执行完成本的「业务逻辑处理器」后,才能反应。
适用:先进先出、后进先出、加权平均成本计价。
购货时设【进货】科目,不借记【存货】科目。销货时,成本不记帐。
期末时才实地盘点期末存货数量,再计算存货成本。
定期盘存制下先决定期末存货数量,其计算式为:
期初存货 + 进货净额 - 期末存货 = 销货成本
定期盘存制规定:项目的存货成本必须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才计算。这项规定导致:
无法在会计期中查看存货的最新库存量、存货成本。必须在下个会计期初先盘点,然后执行成本「业务逻辑处理器」之后,才有项目的「成本」与「数量」资料。
项目的转仓等常见的交易,因为无法在移转当时决定项目在转出储位的成本,所以,不可以即时反应这些交易对项目造成的「成本」与「数量」的变动效果。因此,拥有多仓储的企业,即使没有使用到制造模块,仅使用到进、销、存、会计等模块,也不适合采用本制度。
在会计期中,因为:
不能立即反应领料、退料等交易对存货「数量」的影响
无法在任何项目完工时,决定其耗用的材料成本,连带地,不能在项目完工时处理其「数量」
所以,因为不能随时跑MPS、MRP,制造业极不合适采用本制度。
【存货】科目、【进货】科目在[M4F3]、[M4F4]屏幕设定。
假设在一家拥有多储位的企业里,某日09:59,X项目在B储位的在手量为0。同日,发生以下交易:
交易1:10:00,把X项目自A储位转至B储位。
交易2:11:00,把X项目自B储位转至C储位。
如果成本「业务逻辑处理器」先处理交易2,则必然会出现『X项目在B储位的在手量少於0』的异常状况,必须中断。为避免这类异常状况,使用人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则:
采用永续盘存制的使用人,在每一个与存货相关的交易发生后,应立即输入交易资料,并立即生成会计分录。
采用定期盘存制的使用人,即时是采用「加权平均」法,也必须於输入每一个与存货相关的交易资料时,输入其交易的确实「日期」和「时间」。
综合以上,使用本系统,其实定期盘存制并无任何优点或方便可言。因此,我们建议:各企业使用本系统时,采用永续盘存制度。